小说《如履薄冰》是作者“石越”的精选作品之一,剧情围绕主人公石越朱翊钧的经历展开,完结内容主要讲述的是:公元1572年,距离明朝灭亡、山河沦丧还有72年。此时东...
张居正敢主动揽下此事,这份担当,也着实令他感慨。
……
屏风后的朱翊钧,下意识用指节敲击着膝盖,思绪百转。
自己以退为进,给杨博上压力,就是为了替自己争取到一个在殿上发问的权力。
身为晋党党魁的杨博也好,举荐杨博的高拱也好,无论做出什么回答,那就撕开一道口子了。
问答多了,众臣也就习以为常了。
但,奈何张居正横插一脚,将自己挡了回来,又几乎是自请入对,完全打乱了他的阵脚。
他是看出自己的意图了么?
还是单纯为了把自己挡在廷议之外?
明日奏对……看来跟这位大明朝第一相的对手戏,是躲不过去了啊。
因为先帝驾崩的缘故,今日杂事极多,廷议结束时,已经快午时了。
毕竟是半大孩子,饶是朱翊钧强提精神,也难免有些萎靡。
好在今日既然视朝,那就不用日讲了。
“殿下,臣这就将票拟过的奏疏送至两宫。”
冯保眼神示意了一下身后,两名小太监捧着的奏疏。
按照开国之初的定制,官员奏疏一般是通过会极门的宦官或者通政司,送达御前,其中部分转给内阁议论。
有了结果再抄送给各部各司。
但华夏有史以来的惯例,便是人事侵蚀制度,成为新的制度,而后被新的人事侵蚀,往复循环。
宰相是这样,三省是这样,刺史,总督,乃至于县城区区文吏,都是逃不开这种路数。
内阁,自然也不例外。
在经历过二百年演变至今,内阁的权势都在事实上,膨胀了数倍。
尤其在世宗嘉靖皇帝二十余年不上朝,大行皇帝沉溺后宫,全权托政之后。
无论是上奏,还是廷议,乃至批红,早就有了新的成例。
别的不说,奏疏先送到御前,再抄送内阁这种形式,已然变成了先送内阁拟票,再送达御前过目。
更甚的是,如今哪怕是皇帝下旨,不经由内阁拟票,在程序上就是不合法的。
也就是所谓的中旨,乱命也。
就如今日,廷议上议过的奏疏,内阁会当场拟好初步意见,也称为拟票或票拟,而后再转司礼监,送去两宫请示。
两宫觉得可以,便由司礼监批红,然后执行。若是觉得不行,那就让司礼监发回让内阁重议。"
下一篇:返回列表
本站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,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于互联网,版权属原著所有,若有需要请购买正版。如有侵权,敬请来信联系我们,我们立即删除,侵权联系2091954910@qq.com下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