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露出尴尬的笑容,不好意思地说:“哎呀,我给忘了,这不是赶着去下节课嘛,等会儿回来再喝肯定都凉了,就不要了。”可他所谓的“等会儿”,直到放学那个矿泉水瓶还静静地...

上露出尴尬的笑容,不好意思地说:“哎呀,我给忘了,这不是赶着去下节课嘛,等会儿回来再喝肯定都凉了,就不要了。” 可他所谓的 “等会儿”,直到放学那个矿泉水瓶还静静地躺在桌洞里,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被遗忘的委屈。林澄宇看着这一切,心中的无奈又增添了几分。
下午体育课结束后,同学们像一群归巢的小鸟,纷纷回到宿舍。林澄宇看到同学 C 大汗淋漓地走进宿舍,汗水湿透了他的后背,头发也湿漉漉地贴在额头上。他一进门就像一滩软泥一样,直接把自己扔在了床上,然后伸手将空调温度调到了最低。
室友们纷纷抗议:“你把温度调这么低,多费电啊,而且也不环保。” 同学 C 却不以为然,翻了个身,用被子蒙住头,瓮声瓮气地说道:“怕什么,我交了电费的,这么热的天,不把空调开低点,我都要被热成‘烤鸭’了。” 尽管室友们再三劝说,他依旧我行我素,丝毫没有要把温度调高的意思。林澄宇站在一旁,看着这场小小的 “宿舍纷争”,心中满是无奈与焦急。他深知,这样的场景在校园里绝非个例,在校园里普及环保知识、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刻不容缓。
就在林澄宇感到有些迷茫和无助的时候,学校即将举办一场环保讲座的消息传来,这让林澄宇看到了一丝希望。他想着,或许这场讲座能像一阵春风,吹醒同学们沉睡的环保意识。于是,他满怀期待地准备去聆听这场讲座,希望从中找到更多推动校园环保的方法。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同学们在讲座后恍然大悟的表情,看到了校园里人人践行环保的美好场景。
(三)
林澄宇怀着沉重的心情,穿梭在校园的教学楼之间,手中紧紧攥着记录化工厂污染事故细节以及校园环保现状的笔记。他深知,仅凭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,必须借助学校的力量,才能让更多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。
林澄宇首先来到辅导员办公室,向辅导员详细讲述了化工厂外看到的惨状:“老师,那条河完全被污染了,鱼虾都死了,周边的生态不定过几天就好了,瞎操心啥。” 更有甚者,竟有人认为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,在一旁兴奋地讨论着:“有这样的事故是好事啊,我们又可以向工厂索赔了,白花花的银子又可以到手了。” 听到这些言论,林澄宇的眉头紧紧皱成一个 “川” 字,心中满是愤怒与无奈,他实在无法理解,为何有人能对这样的灾难如此冷漠和功利。
就在这时,化工厂的负责人终于现身。他身着笔挺的
![]()
西装,皮鞋擦得锃亮,可脸上却强装镇定,眼神中透着一丝慌乱。他试图敷衍了事,提高音量说道:“大家别激动,这只是一次小意外,我们已经在处理了,很快就能解决。” 林澄宇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,像一只被激怒的狮子,冲上前去,手指着河流,声音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地质问道:“小意外?看看这些被污染的河流,还有这些可怜的孩子,你们的小意外对环境造成了多大的伤害,你们知道吗?”
负责人被这一连串的质问问得哑口无言,眼神闪躲,灰溜溜地躲开了,那狼狈的背影,像是在逃避着自己的责任。
林澄宇望着周围混乱的场景,看着那些只看重眼前利益,对环境污染麻木不仁的人,内心五味杂陈,各种情绪在心中翻涌。他缓缓蹲下身子,轻轻摸了摸小女孩的头,声音温柔地安慰道:“别怕,会好起来的。” 可他心里清楚,环保意识的缺失,远比这场污染事故本身更可怕,想要改变这一切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这次经历,让林澄宇久久无法平静。回到学校后,他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像从前一样,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视而不见。他深刻意识到,环保意识的缺失是导致环境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。于是,他找到平日里志同道合的几位同学,神情郑重地说道:“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管了,一起成立一个环保志愿者社团吧,从我们做起,改变这一切。” 同学们纷纷点头响应,眼神中透着坚定,环保志愿者社团就此萌芽,而他们的环保征程,也即将拉开帷幕。
(二)
林澄宇回到学校后,化工厂那被污染的保袋,还能在归还时领取小礼品,如环保徽章、种子卡片等。同时,社团成员还在超市门口进行宣传,鼓励同学们自带环保袋购物。
一开始,响应的同学寥寥无几,大家似乎对免费借用环保袋的活动并不感兴趣。林澄宇和社团成员们没有灰心,他们主动上前,向同学们介绍活动的意义和好处。有的同学只是敷衍地点点头,便匆匆离开;有的同学则直接摆摆手,表示不需要。但林澄宇他们没有气馁,他们不断改进宣传方式,用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,向同学们讲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。
慢慢地,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尝试使用环保袋,同学 C 也在多次宣传后,逐渐养成了自带环保袋的习惯。有一次,林澄宇在超市门口看到同学 C 拿着环保袋来购物,他笑着对同学 C 说:“你能养成这个习惯,太棒了!” 同学 C 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:“多亏了你们一直提醒我,我现在才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。”
面对校园里种种环保意识薄弱的情况,林澄宇和社团成员们以学校开展的环保讲座中的数据为切入点,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宣传活动。他们制作以环保知识问答为主题的趣味展板,将那些容易混淆的环保知识,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出来,吸引了众多同学的参与。在一次社团组织的环保知识竞赛中,“世界环境日” 和 “三河三湖” 等问题被巧妙地融入题目,同学们在激烈的角逐中,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记忆。
比赛当天,现场气氛热烈,同学们分成小组,积极抢答。有的小组因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,有的小组则因为答对关键题目而欢呼雀跃。原本对环保知识一知半解的同学,在竞赛后也能准确说出相关内容,这让林澄宇看到了环保宣传的力量。
为了改善学校环保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,林澄宇和社团成员们主动与环保课程老师沟通,提出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想法。他们策划了一次校园生态调研活动,组织选修环保课程的学生一起参与。在活动中,学生们分组对校园内的植物种类、水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