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目前朱元璋不会杀他们,还需要他们。“咱知晓你们担心什么,你们不就是担心,咱先磨杀驴吗?”“可你们有没有想过。”“在朱永明来到大明的瞬间,咱大明...

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目前朱元璋不会杀他们,还需要他们。
“咱知晓你们担心什么,你们不就是担心,咱先磨杀驴吗?”
“可你们有没有想过。”
“在朱永明来到大明的瞬间,咱大明的历史就改变了。”
“咱能从朱永明口中知晓大明的未来,咱可以避免很多事情。”
“咱也不知晓,以后为什么要大肆杀功臣,但咱不会无缘无故的杀人。”
“这中间一定发生什么事情。”
朱元璋说到这里,看了看李善长,徐达,见他们表情有些动容,于是继续说道。
“咱杀胡惟庸,是因为他该杀,咱用胡惟庸案大肆牵连,是因为咱要清理胡惟庸的党羽。”
“还有清理那些支持推崇‘相权’的官员。”
“只要你们支持咱废除丞相制,建立内阁,军机处,咱有什么理由杀你们。”
“在说咱就算想杀你们,咱妹子会同意吗?”
朱元璋这话说的很直白,也很推心置腹,这话让李善长,徐达很安心。
可这话让朱标很是担心。
朱标觉得此刻应该安慰李善长和徐达,好好安安他们心境。
不应该这样直白的说。
其实这就是朱标太年轻的原因。
李善长,徐达是什么人?
他们是和老朱一起打天下的人,他们都了解老朱。
老朱要是安慰他们,许诺一些好处,他们才会更加的不安。
可老朱要是非常直白的把事情摆在明面上说,这也就是说,老朱是真的和他们说的。
不是只为了安他们的心。
再说朱元璋都提起马皇后了,了解朱元璋的老兄弟都知晓。
只要朱元璋和你说话的时候提起马皇后,那么朱元璋就是在和你推心置腹的说话。
这一点作为和老朱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,他们当然清楚。
“上位,我是支持上位废除丞相制,建立内阁,军机处。”
“而且我也认同上位说的。”
“朱永明来到大明之后,大明的历史就改变了。”
徐达闻言思考了一下,然后上前一步,大声说道。
因为朱永明拿出的背痈药方,他的未来已然改变,所以他相信因为朱永明,大明的历史已经改变了。
再说废除丞相制,建立内阁,军机处,他本身就是支持的。
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稳定勋贵权贵就好了。
这一点他还是有自信的。
“上位,臣也是支持上位废除丞相制,建立内阁,军机处。”
“臣一定会尽全力支持上位。”
李善长虽然还有些担心,不过此刻他知晓自己该说什么。
至于未来的事情,走一步看一步吧!
只要他小心一点,他未来的结局就一定可以改变。
“很好,咱很高兴,你们能这样想。”
“咱在标儿面前对你们说,只要你们不做危害大明基业的事情。”
“咱就不会苛待你们。”
“改天咱约你们和咱妹子一起吃饭。”
朱元璋闻言,站起身来,走到李善长,徐达面前说道。
此刻他说的这一切都是真的。
其实也不知道未来为什么要大肆处死这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。
反正他现在是没有准备杀任何一个功臣的。
这其中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,才会让他大肆斩杀功臣的。
可具体是什么事情,他又想不明白。
这些只能寻找朱永明才可以了解。
但目前不适合询问朱永明,所以他只能把这个想法暂时压下来。
其实朱元璋后期大肆斩杀功臣的原因就是为了给朱允炆铺路。
在洪武年间当官的事一个危险行业,十个官员六七个都不能善终。
“父亲,难道你真的想把所有的文官都杀了吗?”
朱标有些生气的说道。
他真的有些不理解,父亲为什么要这样的强势。
很多事情不是光杀人就可以解决的。
就比如官员贪污。
因为贪污父亲杀了太多的官员,也制定了最为严重的律法。
可依旧有官员贪污。
每年都会有很多贪污的官员被斩杀。
这说明什么?
这说明朝廷对这一方面的政策是有问题的。
这件事情,朱标也找朱元璋说起过,可朱元璋对待贪污官员的态度就一个字,杀!
这其实也和朱元璋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。
小时候他见过太多的贪官,深知一个贪官对老百姓的危害有多大。
所以成为皇帝之后,他对贪官的忍耐度是零。
“标儿,咱杀的都是该杀之人,身为官员不为老百姓做事。”
“那就该杀。”
“胡惟庸,咱为什么杀他,真的是因为他威胁到咱得皇位了?”
“不是,是因为他结党营私,是因为他心里已经没有老百姓了。”
“咱要用胡惟庸案,来清理一下朝堂上不为老百姓做事的官员。”
朱元璋站起身来,走到朱标面前,大声的
![]()
喊道。
所有人都认为,他杀胡惟庸是因为胡惟庸威胁到了皇权。
其实根本原因就是胡惟庸结党营私。
利用手中的权力,拉拢了很多官员,庇护一些奸商。
胡惟庸,濠州定远县人。
他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。
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,历任元帅府奏差,宁国主簿,知县,吉安通判,湖广佥事,太常少卿,太常卿等职。
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,洪武六年,任丞相,位居百官之首。
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,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,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,先阅内外诸司奏章,对己不利者,辄匿不上报。
各地喜好钻营、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,争走其门,馈送金帛、名马、玩物不可胜数。
......
朱元璋知晓后,盛怒,以谋逆罪,处死胡惟庸,同时扩大了胡惟庸案。
胡惟庸案是在洪武十三年爆发的,如今已然是洪武十五三月。
一年多的时间,胡惟庸案还没有结束。
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官员被胡惟庸案牵连致死。
胡惟庸是被李善长推荐担任丞相的。
洪武六年,李善长病退为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。
胡惟庸案爆发之后,李善长当即就进宫请罪,朱元璋那时需要人稳定朝堂就没有怪罪李善长。
相反还复起李善长,让李善长担任左丞相。
可李善长并没有丞相的权力,丞相的权力基本都被朱元璋收在了手中。
这一年多李善长兢兢业业,为的就是有一个好的结局。
李善长,字百室,定远人。
从小就喜爱读书,有智慧和谋略,通晓法家学说,预计事情,大多被他说中。
他在朱元璋最势微的时候投奔而来,一直负责军队的粮饷供应,成为前线将士风扫残云的“发动机”。
朱元璋曾经称李善长为‘在世萧何”’,可见李善长的才能。
李善长的最大功绩是初遇朱元璋提出的的“广积粮、高筑墙、缓称王”战略思想。
李善长与汤和,徐达,刘伯温共为大明开国实际最高功臣。
可如今朱元璋竟然说要杀了李善长。
什么叫做没有什么文化?
什么叫做冤杀,制造冤案?
......
难道他在后世之人就是这样一个形象?
他是没有什么文化,可他学习了,不说堪比朝堂大儒,但也不比那些进士差。
再说他一个皇帝,要那么高的文化做什么,只要懂得帝王心术不就可以了。
此刻,朱元璋是真的气疯了。
自从他当上元帅之后,就没有人这样说过他。
“这个混蛋小子,前几天还说咱是明君,是千古一帝。”
“这一两天就开始贬低咱了。”
“他是真当咱没有火气是吧?”
“要不是标儿你劝说咱,要不是为了咱的大明,咱真想锤他一顿。”
朱元璋一边向着宫殿走去,一边大声的说道。
跟在他身后的李善长,徐达都是默默不语,他们现在还在思考刚刚朱永明说的话。
朱元璋说了什么,他们根本就没有听进去。
他们是没有听进去,可朱标听进去了,再说对这个弟弟,朱标还是很上心的。
“父亲,永明有不知晓,他面对的是父亲,他还以为他面对的是朱总。”
“这就好比,我们在说秦皇汉武。”
“秦皇汉武都是千古一帝,可他们也有做错的事情。”
“所以父亲不需要因为这个事情生气,以后等永明知晓他身在何处之后,父亲在惩罚他。”
朱标本意是想让朱元璋消气的,可没有想到朱元璋听见他的话后更加的生气了。
“标儿,你是说咱杀胡惟庸,要废除丞相制是错的?”
“还是你也觉得咱没有文化。”
“咱没有文化吗?”
“咱只是没有参加过科举,小时候读书少。”
“咱可不是没有文化。”
“你问问你娘,咱有没有学习过文化。”
没有文化,是文盲,这是朱元璋的一个痛点。
他是一个出身贫苦的人,放过牛,讨过饭,经历过千辛万苦才当上了皇帝。
虽然他在小时候并没有念过书,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,很有上进心。
在打天下之时,他就已经刻苦学习,后跟李善长等人学习认字什么的。
经过这么多年,他已经自学成才,而且文化水平不低于一般的进士。
还会吟诗作对。
有一次,朱元璋决定要出兵攻打姑苏,行军途中,突然来了灵感。于是就提了一个上联:“天下口,天上口,志在吞吴。”
随行的刘伯温一听,马上也对出一个下联:“人中王,人边王,意图全任。”
再说后世也有朱元璋的诗句。
比如:《示僧》,杀尽江南百万兵,腰间宝剑血犹腥!老僧不识英雄汉,只管哓哓问姓名。
《咏菊》,百花发时我不发,我若发时都吓杀。要与西风战一场,遍身穿就黄金甲。
......
这些都表明朱元璋的文化水平,还是可以的。
当然这要是其他人私下说说,朱元璋也未必会生气。
可朱永明是什么人,他是后世之人。
在后世之人心中他是文盲,这就让朱元璋有些接受不了了。
“父亲,经过这几天交谈,你还不知道永明是什么人?”
“他就喜欢用一些夸张的话语来说一些事情。”
“父亲有没有文化,等将来他双目恢复,他自认就会知晓。”
朱标继续上前劝说道。
他知晓朱元璋的想法,也知晓,朱永明说父亲没有文化,仅仅是朱永明个人的看法。
“哈哈哈,标儿说的不错。”
“等这小子双目恢复的那一天,咱就让这小子看看咱。”
“咱已经期待这个小子看见咱身穿龙袍的表情了,看看到了那个时候,这小子还敢说咱没文化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