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红红跟桂花娘吵架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。传到杨家时,夏芜他们正在吃晚饭,还在聊着桂花娘的事,丘兰突然找上门来。“叔,婶子,你们还吃着呢。”“刚吃上,你吃了没?...

李红红跟桂花娘吵架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。
传到杨家时,夏芜他们正在吃晚饭,还在聊着桂花娘的事,丘兰突然找上门来。
“叔,婶子,你们还吃着呢。”
“刚吃上,你吃了没?要不留下吃点?”
“我都在家吃过了,出来消消食走到这边,就想着来打声招呼。”
丘兰说着打声招呼,又没有要走的意思,在门口甩着胳膊笑着道:“你们不知道吧,李红红把事闹大了,村支书都过去了,还要报警呢。”
夏芜和刘桂珍对视一眼,刘桂珍忙问道:“咋回事啊?”
“嗨呀,”丘兰搬了个凳子坐下,开始讲听来的事。
孙子找奶奶要钱,奶奶不肯给,孙子撒泼,儿媳妇赶来骂老婆子抠门,有钱留着放棺材里也不舍得给孙子花。
一向受惯窝囊气的桂花娘突然支棱起来了,大哭大闹骂儿子儿媳妇都不是人,她闹,李红红也闹,从家里闹到院子里,村里人远远站着看热闹。
李红红给她男人打电话,她男人也是怪她娘,还翻陈年旧账,又扯到桂花娘送闺女去部队,把三个儿子留家里的事。
“杨大铭说这话就没凭据了,”杨老爷子听到这里,不得不开口说几句公道话,他年纪长,桂花娘家里那些事他可都是知道的,“桂花是自己凭本事进部队的,人家上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全班最好,听说部队招女兵,都说没关系进不去,她不信,自己拉俩同学,走几个小时,从咱村里走到镇上报名。桂花是个有主意的,也有拼劲,她那三个弟弟要有她一半的心性,也不至于混成这样。”
“是啊,就是说,可杨大铭兄弟三个就是把这事怨他们老子娘头上,你说气不气人。”
杨大铭在电话里不分青红皂白把桂花娘给骂了一顿,桂花娘更不愿意了,吵着闹着要跳河,要上吊。
村里人见情况不对,赶紧去找村支书来调解。
“国峰怎么调解?清官还难断家务事呢。”刘桂珍扒着饭好奇问道。
“村支书威风啊,一过去就把李红红给吼住了,问她是不是要杀人。”
李红红说是桂花娘自己要死,咋能说她杀人呢。
杨国峰就要报警,让警察来管这事,到时候再叫俩记者,把李红红给拍上电视,让全国人民都来看看是谁对谁错。
夏芜笑了,村支书也太能吓唬忽悠人了,他去哪找记者啊,还把这事曝光给全国人民,有这本事杨沟村还能是现在这样啊。
不过村支书好歹是个官,真把李红红给吓唬住了。
李红红不骂人了,杨国峰又把桂花娘安抚一遍,婆媳俩人各说自己的苦。
李红红埋怨的无非是男人不中用不挣钱,家里也没老人补贴,她天天上班辛苦,孩子找亲奶奶要俩钱还要不来,话里话外又说桂花娘现在能挣钱,却不舍得把挣钱的路子给她。
还把今天李博卖笋被拒的事给说了,李红红心里有气呢,她不敢跟杨家发火,难道还不敢欺负欺负婆婆?
可桂花娘也有话说,她从给夏芜摘草莓那一天起,一天挣六七十块钱,到现在手里一分没剩。李红红隔三差五来打秋风,一会儿孩子要买鞋买衣服,一会要交这钱那钱,她都给了。孙子孙女也学他们妈,天天来她家里,想吃肉了,想吃零食喝牛奶,桂花娘也给了。
她就一个快死的老婆子,仨儿子没一个给她钱的,没在夏芜手底下挣钱的时候,她就编扫帚编筐,一个月也挣不了几个钱,也没见儿子儿媳可怜她,给她点啥。
再说了,李博就是个流氓,卖笋就卖笋,一副流氓样谁看了不恶心。
桂花娘难得说话直接且伤人,“她弟弟要是真有本事,也不至于三十岁连个婆娘都找不到,人家好心叫她挣这个钱,她把李博带过去恶心人,活该!”
杨国峰听得眉头越皱越紧啊,他肯定是站在桂花娘这边,于情于理都是。
尤其是桂花娘的遭遇,在村里早就传开了。
杨国峰意识到事情不能这样下去,他就给李红红和桂花娘分别出主意。
要么杨大铭他们兄弟三人不管他们老子娘生活,也别伸手找她要钱,就不来往了,要么就兄弟三人每人每月给桂花娘两百块钱养老。
那李红红肯定不乐意啊,“她一个半截身子入土的老婆子要这么多钱干啥?”
桂花娘倒是乐意不和儿子们来往了,她心早凉了。真要是哪天死了,村里人也不见得不把她给埋了,她棺材都准备好了。
要这几个儿子干啥呢。
杨国峰顺着李红红的话说,“那你别管你婆子,以后也别伸手找她要钱了。”
李红红又不乐意了,“我给她老杨家生的娃,她凭啥不给点钱?”
杨国峰一拍桌子,厉声道:“你这人啥都想要,啥都不想给,便宜都给你占了,你是长得丑想的美!”
村里人当时看着呢,都被杨国峰的话给逗笑了。
可杨国峰又接着说:“尊老孝老本来就是咱民族的传统美德,可你看看你们兄弟几个,哪还有半点美德,连自己老子娘都这样对待,是一点良心都没了!李红红,你真当国家不管呢,我跟你说,你要是不讲理,我就带你婆子去法院,让国家管管你们!到时候法院判决一下来,每个月你都得给钱!跑不了的!”
杨国峰年纪虽大,可他在村里干了几十年,一直很好学,也知道现在养老是一大问题,很多老人不得赡养,国家是有法律明文规定的。
只是当爹妈的心软,不舍得对儿女狠下心,可这绝不是儿女一再践踏老人的理由!
杨国峰也不跟李红红瞎扯了,直接分别打电话给杨大铭兄弟几个,叫他们这个月回来一趟,跟他去法院。
去法院干啥?让法院决定他们每个月给桂花娘多少钱!
那三个人从一开始的气焰嚣张到后面低声细语,最后还是杨国峰道高一丈。
“你们一人少抽几包烟,一个月省一百块给你们老子娘,以后也别让你们家里人来打秋风,这事就算了!不然我就带你们妈去法院,让国家判你们每个月给五百养老钱!”
“要不说国峰能当官呢,他这样一吓唬,桂花娘以后的麻烦就少了,”杨老爷子感慨道。
“可不是嘛,最后李红红闹不下去,回家去了,估计回去还得跟杨大铭吵架,本来还以为能从桂花娘手里捞点,现在每个月还得反过来给她钱!”
丘兰幸灾乐祸地笑,她就看不惯杨大铭兄弟三个这种人,没良心,李红红也不是啥好人,贪心!
她要是能有桂花娘这么个老婆子帮衬着,肯定好得跟啥一样。
只能说人都太贪心了。
说完八卦丘兰就回家去了,她明天还要早起干活,上山挖笋,一天天忙不完。
不过明天是周六,俩孩子在家,也能干点活,母子三个多挣点。
李红红和桂花娘的事算告一段落了,夏芜对听来的结果还挺满意,尤其是对村支书杨国峰的印象,那真是提高很多很多分啊。
夏芜对杨国峰的作为满意,殊不知杨国峰调解完村里的事回家后也在念叨着她呢。
“这丫头是真有本事,居然能把咱村里的冬笋给卖出去,我听桂花娘说一斤卖二十五,可不便宜!咱后山那些竹林,一天少说能挖几百斤吧?”
杨国峰习惯在吃饭的时候喝一盅白酒,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,辣的他心里火热热的。
“年轻人有主意啊,老人家不学习不行,”他一边说着,一边拨通在外省打工的儿子的电话,把村里的事情简单一说,那边杨致远就听明白了,“网红带货嘛,只要能在网上找到买家,谈好快递,现在交通多发达,肯定能卖出去的。”
杨国峰不耻下问,“啥是网红带货?”
和儿子聊了一个多小时,杨国峰的手机都发烫了,他才依依不舍地挂断电话。
挂了电话后,又上网搜新闻,搜各种信息,一片崭新的天地在他面前缓缓打开……
第二天夏芜起个大早,换一身干净衣服,刷牙洗脸随便抹点防冻的药膏,把杨弘文叫起来,就往镇子里赶。
昨天半夜李建斌和江真夫妻两个就到东华镇了,就住在夏芜给他们订好的房间。
夏芜赶过去,在五层高酒店的楼下见到了李建斌、江真二人。
李建斌穿着皮夹克,微卷长发,个头起码有一米八,长相浑厚,颇有艺术家气息。
江真穿着简单利索,一头短发,皮肤白皙,脸颊有些小雀斑,身上书卷气息十分浓厚。
三人会面,夏芜伸手跟他们打招呼,“一路上真是辛苦你们了,还没吃早饭吧?我家里已经准备好了,要不再辛苦你们开段车。”
夫妻二人都很和气健谈,爽快答应下来,毕竟他们一开始答应来,就是想到夏芜包的山头看看。
夏芜骑着三轮在前面带路,李建斌夫妻二人驾驶着房车缓缓跟在后面。
冬天,远山重叠,白色云雾如同模样秾艳女子的细腰带缠在半山腰,打开车窗,外面湿润清透的空气沁人心脾,仿佛置身森林氧吧。
夏芜已经提前跟家里人打过招呼,今天杨老爷子也在家,杨国俊就在门外等待,看见夏芜的小三轮,赶忙把家里其他人叫出来。
李建斌把车停在路边,江真率先从车上跳下来,原先只能在镜头里看见的景色突然出现在面前,她笑着道:“你们这里的环境可真不错,比视频里还要美。”
说着,江真掏出手机,对着远山,对着夏芜的草莓园,拍了几张照片,她晃晃手:“一会儿发群里让他们羡慕羡慕。”
夏芜笑道:“等会吃过饭我带你们四处逛逛,你们可以多拍些照片。”
刘桂珍准备了丰盛的早饭,杨四爷家里的水牛奶,从朴爷那里买来的山鸡蛋,冬笋炒肉,石红娘包的笋叶粽子。
吃的李建斌和江真二人腹饱意足,直呼美味。
他们夫妻二人志趣相投,平生最爱自由、美景和美食,因此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找当地出名的美食品尝,这么多年下来,早就养出刁钻的口味。
夏芜家里准备的这顿早饭,就是普通的家常便饭,吃之前他们也没期待能吃出啥特殊的风味,能填饱肚子就行了。
可真吃起来时,李建斌才发觉自己的想法错的离谱。
每道食物都是最本来的味道,就如同吃多了垃圾食品,突然被一道濯泉清洗了脾胃,然后才能尝到的真正美味。
江真和他是一样的看法,俩人都没有客气的意思,该吃吃该喝喝,大不了干活的时候用一百二十分心就行。
吃过早饭,夏芜带着他们少做休息区,拿出包山合同简单给他们介绍了一下山里的情况。
打算等雾散了再带他们去山上看看。
他们吃早饭时,来给夏芜干活的几个村民也来了,看见杨家有新客,虽然好奇,也没多问,还是夏芜给他们两拨人分别介绍对方。
知道李建斌他们夫妻两个受来给夏芜出主意盖山头的,杨四爷热情得很,问他们要待多久,明天多送些水牛奶过来。
石红娘也说多包些粽子来。
杨明远杨明远姐弟俩,还有杨平杨安这对龙凤胎,也来干活,看夏芜家门口这么多人来干活,江真看在眼中。
“平时我在网上卖的草莓,可都靠他们帮忙,要不然我一个人也发不了这么多订单。”
江真对摘草莓感兴趣,杨明远自告奋勇地给她一个篮子,带她去草莓园摘草莓。
俩大棚的草莓早都熟了,每天都有摘不完的草莓,有些草莓来不及摘回来,烂了一小半,夏芜也会叫人把草莓摘回来,喂给杨四爷家里的老伙计。
李建斌和江真体验了一波乡村劳动生活,摘草莓,吃草莓,等到雾气四散,太阳把云层照出金边,村民们开始包装草莓,夏芜也可以带他们上山看看了。
就在这时,杨国峰找上门来。
回家把枇杷蜜往秤上一放。
“十三斤!”
一斤两千,十三斤就是两万六啊!夏芜心头一跳,喜上眉梢。
“有点多,我打电话问他们要多少。”
朴爷早就换手机了,老年机爆改智能机,现在刷视频可6了,还会呼唤智能助手拨打电话。
没一会儿,季老爷子的声音从电话里响起:“老朴,怎么了?”
“碰!”
看来那边正在打麻将。
“老季,你不是要枇杷蜜吗?要多少?”
“你那有多少?”
“十几斤,你要的完不?”
“有没有你说的效果啊,有的话我肯定要的完。”
“什么效果?”电话里出现别人的声音,好奇问道。
季老爷子把情况略微说了一下,引起几个牌友的好奇。
能跟他坐一起打麻将的,也都不是一般人,上年纪的谁不想养生呢,他们也都知道季老爷子平时没少吃保健品,野生蜂蜜就没断过,不过还是头一回听说能止咳润肺的枇杷蜜。
有人笑道:“有多的就分给我点,刚好我小孙孙最近咳嗽,心疼人。”
“两千一斤,要不?”
“嗬,不便宜啊!”
“给我来一斤!”
朴爷不吭声,静待季老爷子忽悠牌友,没一会儿那边几个人都想要枇杷蜜。
季老爷子道:“老朴啊,你有多少枇杷蜜我都要了,寄过来吧。”
那敢情好,朴爷龇牙一乐,“你放心,行了,你打牌吧,我给你装蜜去。”
挂断电话,朴爷对夏芜邀功:“成,两万多钱到手。”
“朴爷你实在太厉害了!”
夏芜高兴地蹦起来夸奖朴爷,两万多,解她燃眉之急啊!
“我就知道你这丫头弄山头需要不少钱,不过难处是刚开始的,等你山上开始走正轨了,想缺钱都不可能。”
朴爷帮夏芜把蜂蜜分装好,让她去镇上把快递寄出去。
他这边把蜂蜜称重的照片发给季老爷子,没一会儿银行卡就收到一笔转账。
朴爷把钱转给夏芜。
夏芜想给朴爷辛苦费,朴爷压根不乐意收,“这点小钱我还看不上,我等着你好好干,明年瓜果不断,好好来孝敬我!”
“保证完成任务!”
最近这段时间夏芜花钱如流水,贷款的二十万包山花完了,爸妈给她8万块钱,加上她自己手里有的七八万块钱,总共十来万,听起来挺多,可买果苗花了五六万,接下来还有温泉要整,她还想种一条篱笆带。
可以说两眼一睁,她都能想到无数个要钱的地方。
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开发温泉,以及种篱笆带,其他事情可以暂时缓一缓。
不然钱包承受不住。
马方舟忙完公司的事,立马请年假飞了过来。
飞机降落他还要转车,坐大巴到东华镇,夏芜骑着三轮去解的他。
“这里!”
马方舟提前发过照片,照片里的男人寸头,戴眼镜,格子衫,典型的理工男打扮。
现实中的马方舟和照片里的差不到哪里去,依旧是寸头,戴眼镜,就是格子衫外面套了一件薄袄。
看见夏芜,马方舟快步走过来,挥手叫道:“夏夏。”他脸有点泛红,不知道是冷的还是怎么。
“你好啊马方舟,非常欢迎你的到来,三轮车,不介意吧?”
“不介意,当然不介意。”
马方舟上了密闭的后车厢,才看到里面坐着的杨弘文。
他事前就知道夏芜哥哥的情况,也没多问,反而伸出手和杨弘文握手。
杨弘文不懂握手的含义,见他伸手,就也跟着伸手,迟钝地说:“你好。”
从东华镇颠回杨沟村,夏芜取下围巾,脸被闷红了。
马方舟一边看着四周的景色,一边建议道:“夏夏,你会开车吗?其实你可以买辆二手车,这样寄快递也都方便一些。”
夏芜无奈道:“我也想,可惜花钱的地方太多,我只能先紧着一些项目,等明年山上开始挣钱了,我肯定买辆车,到时候接送你们也方便了。”
她人长得好看,说话又大大方方的,还带着点小亲昵,是马方舟这个铁杆直男从未有过的体验,总是搞得他心里扑通扑通的。
不过也知道夏夏对谁都这样,异样的心思在心底飘起一瞬后,又被他压下去。
马方舟刚放下包就想上山看看情况,被夏芜强制要求在家休息,请他吃了草莓,喝了蜂蜜水,厨房里刘桂珍和杨国俊正在忙活午饭。
夏芜和哥哥坐在过道里跟马方舟聊天。
喝蜂蜜水时,马方舟想到什么,笑着说:“上回你给我寄的蜂蜜水,我带到公司去了,没几天就全都喝完了。”
夏芜惊讶,“可是有好几斤,你分给别人喝了?”
马方舟脾气很好,“我们公司女孩子多,见我喝蜂蜜水就问,我分给她们,她们都说好喝,还说女人喝蜂蜜水好处多,一人分点就没了,回头你这里还有多余的蜂蜜告诉我,我让她们自己来买。”
夏芜笑道:“草莓蜜不多了,不过明年肯定会有别的蜜,到时候我再给你寄一些。”
晌午饭是按照款待江真和李建斌夫妻俩的规格来的,吃的马方舟赞不绝口,这家伙还不忘记拍照发群里刺激其他人。
吃过饭,夏芜提前跟村支书杨国峰说了,马方舟暂时住在杨国峰家,不过他没有休息的习惯,执意要上山赶紧干活。
夏芜拗不过他,带着人上山去了。
山上还在种树,枇杷树也在继续打枝,乍一看人还挺多。
干完这两天,山上就没活干了。
夏芜也能再省出一笔开支。
这几天光是给村里人开工资,她都花了好几千块钱。
目前只有出项没有进项,夏芜捏着少的可怜的资产,生怕马方舟说温泉开发需要太弱钱。
“来之前我查过资料,还问过我一些同学朋友,他们说天然地下温泉开发挺方便,什么价位都有,主要还是看你的选择。”
夏芜选择实话实说:“我现在手里钱不多,虽然也想把温泉一步到位开发好,可实力不允许,有没有省钱点的法子,能暂时过渡一下?”
“我明白,回乡创业不容易,所以我早已经帮你想好了,”马方舟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掏出一份策划书,“你看看,这是我的一些设计,虽然比较简约,但是作为过渡绝对够用了,尤其是你山上还没开发,对想要抛温泉的顾客来说,未完全开发可能反而是一种野趣。”
“非常时期非常办法,你可以考虑一下。”
夏芜站在一旁看策划书,马方舟掏出工具开始测量温泉区,时不时停下来在本子上写写画画。
他的策划很简单,就是原生态,野趣味。
想要整体开发温泉,需要考虑多个方面,比如功能分区,建筑风格,景观设计等,要充分考虑到布局合理,美观以及环保等。
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,考虑的情况也很多。
比如相关政策审批手续,土地使用,水资源开发,卫生许可等。
还有基础设施建设,最基本都就是道路修建,从山脚到温泉区,只有一小部分是平整的水泥路,其他都是踏过荒草,这样的路对上山泡温泉的客人来说太有挑战性了,万一遇到年纪大的,行动不方便的,又或者下雨下雪天,情况实在太糟糕了。
除了道路修建,还有水电供应,污水处理……
这些都要钱来实现。
这些还都是温泉开发的前奏,真到温泉工程建设了,需要的更多,要建温泉井、泵房、水处理系统、温泉泡池等……
光有温泉池还不行,配套的设施建设,比如住宿,这也要钱啊。
马方舟的策划书把温泉开发步骤写的很详细,详细到夏芜看到一小半,心就凉了。
她强忍着心凉看完,往后面一翻,看到基础报价,在心里默默数0。
不甘心地把策划书翻了两遍,夏芜问:“没了?”
马方舟回头,“什么没了?”
夏芜可怜巴巴:“这就是最简单的策划了?”
马方舟憨憨一笑:“是啊,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和建议,这已经是最简化版本了,其中很多都省去,只需要最简单的就行,比如住宿,你可以和村里的村民商量,让村民提供食宿,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,也能给你前期省下一笔盖房子的钱。”
“不过像修路啊温泉建设工程,这些都不能省,不然后期还得费功夫。”
夏芜陷入沉思,她还想着今年冬天把温泉利用起来,小挣一笔,可她压根不知道前期至少需要百万以上的投资啊!
这不是把她当日本人整嘛!
“怎么样,是不是有哪里你不喜欢?”
“不不不,你的策划很好,我很喜欢。”
夏芜连忙摆手,马方舟确实费心了,不然换她自己来,估计都弄不明白这些流程。
“要不咱们还是先想想,上头说山上不能建酒店,但是可以建给工人住的小楼,你觉得建在哪比较好?”
到时候这附近还要种花,掩人耳目。
这些马方舟也已经想好了,有李建斌提前画好的山头地图,他设计起来并不困难,实地考察后他才发现,夏芜包的这块山头是真不错,特别适合开发。
他给夏芜定的小楼就在半山腰,从小楼到温泉池不算太远,到时候这一片区域可以种花,“你打算种什么花?”
夏芜已经看到小楼的报价了,她悲愤欲绝:“什么花挣钱,我就种什么。”
哽咽。
一分钱难死英雄汉。
马方舟点头,“确实,你这山头面积大,需要开发的东西多,确实需要考虑经济回报,不过等步入正轨,盈利很快的。”
唉,可啥时候能步入正轨呢。
考虑到现实问题,夏芜不得不暂时放弃温泉开发,就是把她给卖了,她也凑不出来两百多万啊!
要她命呢!
既然温泉和建楼的事要先放放,夏芜手里的那点钱就可以用在别的地方了。
她想在山上建饮水渠。
山上虽然有水源有溪流,可给果林浇水实在不方便,如果能在山顶建水塔,再修建饮水渠,就能方便浇水了。
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马方舟,马方舟底气十足:“这个简单。”
他观察过山头,夏芜也带他去山谷看过,那里的湖泊不仅有瀑布水流做补充,还有地下水补充,修建水塔并不算难事,至于引水渠,更是简单。
下了山,马方舟才明白过来,夏芜困于资金紧张,要暂时把温泉开发的事情搁置。
“这样也好,其实这个山头整体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,就跟玩游戏一样,科技树才点到弓箭,你就想设计火炮,难度肯定不是一般的大。”
马方舟安慰夏芜:“我先帮你把水塔设计好,引水渠的事也交给我,明年之后情况肯定会好的。”
接下来两天,马方舟和上次来的李建斌夫妻两个一样,白天往山上跑,夜里在村支书家里画图。
夏芜在哪种果树,以及其他地方做什么,都是参考了李建斌夫妻两个留下的设计图纸,马方舟要把整体风格和他们的设计统一起来,要既美观,又实用,下的苦功夫可不少。
一天时间,马方舟就把水塔选址还有引水渠都给设计好了。
接下来就是找专业的施工团队来建水塔就行了。
夏芜在网上找到一个负责此项目的公司,联系上后把山上情况发过去,设计图也发过去,对面发来报价。
因为马方舟已经设计好图纸,给夏芜省了一笔设计费,但施工和材料费等没法节省,总体下来,刚好把夏芜给掏空。
夏芜:“……”
可水塔不得不修,她咬牙掏了这笔钱,建筑公司那边很快就派人来实地考察,确定了山体情况,考虑到地形不算复杂,还稍微给夏芜便宜了五千块钱。
夏芜想要趁年前这段时间把水塔修好,工程队很快就派人来了,施工材料先运上山,然后各种机器跟着上山。
山上很快就响起机器轰隆隆运作的声音。
那可都是夏芜烧钱的响啊!
马方舟完美完成了任务,临走时还不忘安慰夏芜:
“温泉就在山上跑不了,等你手里攒下钱,我还会再来的。”
夏芜挥手送别小伙伴,设计费和各种特产都双手奉上。
钱啊钱,她好缺钱!
“群里有懂自动化灌溉的吗?”
大白天的,李建斌突然出现,引起群里的轩然大波。
[薛蟠]:我没眼花吧,被朝廷招安的李大哥居然肯出现了!?
[花花儿]:李大哥,你去夏夏那边了吗?好玩吗?
[李大哥]:昨天刚到,好吃
他说着,还把从私人小群里保存的美食图片发到大群里,接着又用520个字的小作文给众人形容这里的景色多美,饭菜多可口。
本就羡慕的群友更是哀嚎一片。
水了半天群,也没等到一个懂自动化灌溉的,不过山头还没建设好,现在也不太急着招人才。
吃过午饭,李建斌夫妻两个歇都没歇,又跑去山上进行具体测量,商量着怎么规划山头。
夏芜对山头的初步规划就是要分区域,比如种植区和养殖区,果树和蔬菜等品种要分开,既美观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山头土地。
不过李建斌给她出主意,说养殖区没必要完全和种植区分开,比如养鸡,完全可以在果林里养。
鸡可以在果林觅食,同时排便也会给果树增加养分,一举两得的好事。
夏芜此前没有太多相关经验,但她有个优点,爱学习,能听得进去劝告,于是欣然同意李建斌的建议。
此后三天,李建斌和江真去镇上酒店把东西拿回来,搬到杨国峰家中去住,闲着没事就往雁头山上跑,其他时间就在家里用电脑画图。
夏芜一开始还陪着他们跑,不过家里的事同样离不开她,确认李建斌二人熟悉了村里山上的环境,不会有什么危险以后,夏芜就任由他们二人忙活了。
一眨眼,夏芜回村已经有两个多月,当初随口一说种的草莓,成了她现在的支柱产业。冬季正是草莓上市的时间,国内国外多个品种百花齐放,各大商超水果超市也都纷纷推出草莓。
更别提网上的各种链接团购。
草莓本就是比较受欢迎的大众水果,哪怕价格一直居高不下,也从不缺少忠实的追捧者。
夏芜在网上售卖的草莓就是如此,通过视频引来一群粉丝,然后用口感打开售卖的通道,从上架第一天到现在,没有收到过一条差评。
这些买家除了自己复购,还会推荐给朋友家人,订单量一天比一天多,快超出夏芜的售卖能力了。
她就种了两亩多草莓,哪怕草莓挂果多个头大,上限就在那里。
所以适时推出新的产品丰富货架,也是必须的。
夏芜和杨国峰达成初步协定,在村里找能放网上卖的农产品,由夏芜采纳网友的投票建议上架,品控则由杨国峰来把握。
最后商量决定上架两种商品,一是冬笋,二是木耳。
子母山上最不缺的就是各种腐木,而木耳这东西生长在阔叶树腐木上,喜阴,冬季也有生长,村里人上山采摘不算困难,和冬笋一样,可以在短时间大量提供。
至于冬笋,那可就更多了,村里现在人少,好多笋都长成竹子了也没人挖,放山林里也是浪费。
之前夏芜在网上卖冬笋,也只限于在粉丝群里,如今和村里达成协议后,她打算在快抖上也好好宣传一下。
刚好最近只顾着接待江真夫妻二人,把拍视频的工作抛在脑后,为了账号考虑,她也该发一期视频里。
这一次,夏芜做了很大的功课,通过走访村里的老人,询问他们关于冬季山里食材相关的记忆,拍一期冬季赶山的视频。
迷蒙的山雾轻掩常绿的密林,幽静的羊肠小道上,夏芜穿着合乎身材曲线的蓝色布袄,头发扎成俩麻花辫,身后背着背篓,手里拿着一根棍子,就这样突然出现在镜头里。
她皮肤白皙,五官精致,面容平静,单看长相,并不像是一个忙于农务的人,可她爬山时十分有力,半天都不带喘口大气,从腐叶下找菌子又快又准,又让人不得不相信,其实她是个干活老手。
其实夏芜在拍视频之前,已经上山很多次,就是为了训练自己找木耳,找山笋,而且不同天气拍摄,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,她这人精益求精,难免要多做几次才能保证做出最好的视频来。
终于,在山上找到一棵倒下的腐树,上面长满了木耳,密密麻麻的,夏芜十分高兴,让哥哥拉进镜头,给网友展示超绝的视觉效果。
国人喜欢赶海,喜欢赶山,很多时候都是喜欢这种“不劳而获”的意外惊喜。
没有过多得付出,大自然的资源就在那里放着,随着潮起潮落,空山雨后,人人都有机会采摘。
寻找的过程,也是享受快乐的过程。
把木耳摘了带回去,交给妈妈清洗做菜,夏芜把这个过程也都给拍摄下来,最后再剪辑,一条长达二十分钟的视频就做好了。
夏芜拍摄这条视频的本意是给村里推销山笋和野生木耳,所以视频里主要出现的食材就是这两种。
视频刚开始,是夏芜跟村里老人交谈的镜头,聊起冬季蔬菜匮乏,村里老人反驳说山里的东西够吃,一点都不匮乏。
这些老人手里干着的,是包草莓的活,在夏芜此前的视频里也有介绍。
怕夏芜不信,杨四叔干完活带着锄头来找她,要夏芜见识见识山里的蔬菜,他身后还跟着杨明远那个皮猴,非要跟着一起去。
一行人出发,路上杨明远对镜头很好奇,一会儿在小路上奔跑,一会儿突然出现在镜头前,莫名其妙来一句:“夏夏姐,我会上电视不?”
夏芜:“会,你怕不怕?”
杨明远对镜头做鬼脸:“我才不怕嘞,几点的台,我让他们都等着看我去!”
这段视频夏芜保留了,村里出镜的人,夏芜也都提前征求得到了他们同意。
到河边的竹林里,夏芜还拍到了杨国峰,知道这条视频是为了宣传村里的山货,杨国峰厚着脸皮要来出镜的机会,热心大叔给他们介绍哪里冬笋多,一路上还一直说冬笋好吃,冬笋营养丰富。
杨国峰颇有一种敢想敢干不怕困难的迷人气质,别人在镜头前多少会有些不自在,他是镜头王者,一条过,就像是平时生活在镜头之下,没有半点不自在,就是介绍山货时热心过头了。
劳作一下午,夏芜他们收获颇丰,把冬笋带回去处理清洗干净。
这次刘桂珍留一些冬笋晚上炒菜,剩下的找出一个透明罐子,打算把这些冬笋做成酸笋条子。
这也是她在网上学的,此前没做过,谁也不知道味道怎么样。
不过家里冬笋多的很,足够她多做试验。
冬笋挖好了,就是到山上采木耳,夏芜当然也不是一个人去的,随行的还有石红娘和丘兰几位妇人,几人说着笑着进了迷雾笼罩的山,打破了清冷的寂静。
当冬日的第一缕暖阳穿透森林照在腐木上的木耳时,镜头下的夏芜如同被召唤一般,发现这些山野里的野生精灵。
野生木耳的营养价值很高,补血养血,保护心脑血管,富含膳食纤维,促进肠道蠕动。同时还兼具口感独特,爽滑脆嫩等食用特点,出现在餐桌上的频率还是很高的。
不过大多数人都只吃过养殖木耳,很少吃到野生的。
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这句话到现代社会仍不过时。
像这种好东西,也只能在靠近大山的村庄里有品尝的机会。
不然在市面上买,很容易上当受骗。
晚饭时分的镜头,杨弘文站在杨家的平房顶上拍摄,放眼望去,辽阔的山脚下坐落着七零八散的房屋,升起的炊烟是家中有人的讯号,黄昏日落,倦鸟归家,人也如同鸟儿一般,纷纷返回家中。
镜头从远及近地拉到厨房,刘桂珍和杨国俊在厨房里备菜,炒冬笋,炒木耳,烙饼……
夫妻两个一边做饭,一边聊着山上找木耳的趣事,菜炒的差不多了,刘桂珍夹一筷子,让夏芜凑上前品尝咸淡。
“好吃不?”
“好吃!”
夏芜绝没有半分伪装,自己辛苦上山摘来的,既享受到了采摘的乐趣,又享受到美味,心里的满足足以把这道菜推上美味的巅峰。
视频在一家人坐在堂屋吃饭,其乐融融,镜头逐渐拉远,出现标题字幕中结束。
整体来说延续了夏芜剪辑视频一贯细腻悠扬的特色,山脚下的乡村,在杨弘文的镜头里如同静谧沉稳的少女,一点点被人揭开神秘的面纱,展露出迷人的神态。
杨弘文的拍摄,加上夏芜的剪辑,让视频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。
就是这样的魅力,为夏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粉丝。
江真和李建斌近在眼前,亲自见证了夏芜和杨弘文拍摄的全过程。
他们知道杨弘文有些异于常人,平时杨弘文不怎么说话,行为举止如同七八岁孩童,那种幼稚的反差感出现在一个成年男人身上,任谁都能看出他的不正常。
可在拍摄视频时,杨弘文身心灌注,无比认真,他一天摄影都没学过,只是拍自己所见,拍他想拍,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。
透过他的镜头,好像能看到他的内心世界。
让好些人提前看过视频,确认没什么问题后,夏芜就把视频上传到快抖了。
这是她签约快抖后发布的第二条视频,因为是独家签约,快抖毫不吝啬给她推流,再加上夏芜现在积攒一些粉丝量,当他们看到又是一期高质量视频之后,很多人自发地花钱给她买推流。
不出意外地,这条视频成了夏芜新的流量高峰,每次刷新,后台的播放量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上涨,评论、转发、点赞,每分每秒都在跳动。
随之而来的,就是被视频吸引到的粉丝提问,他们想尝尝冬笋和野木耳,不知道有没有渠道购买。
这正中夏芜和杨国峰的下怀。
夏芜回答网友的评论,说现在这个季节冬笋比较多,可以上架,但是野木耳数量有限,即使上架可能也不会满足购买。
她这样说,越发激起网友的好奇心,一个劲地催她上链接。
“我跟你们说,这样的好事对咱们村来说是百年难得!我好不容易求人家小芜,给咱争取到这么一个挣钱的机会,你们要是想挣钱,想过个好年,就得好好干!”
“进山摘木耳,要有经验的进山,年纪大的,腿脚不方便的,你们就别进山了,万一有啥危险,得不偿失!没人给你们负责,都要做自己安全的第一守护人,明白不!?”
“支书,那我们不进山,能不能挖冬笋,有人收不?”
“我再说一遍,人家小姑娘忙得很,不直接收冬笋和木耳,你们摘的木耳挖的冬笋,都先送到村委会去,我得先验收,我要是没在,就让国涛验,合格的才能拿去卖,不合格的你们还得带回去!”
“啥样的叫合格啊?”
“看这里,都看我手上!”
村委会前的空地上,摆了一排排的长板凳,杨国峰把村里人用广播都给叫来了。
这次他劝说夏芜拍视频帮村里卖山货,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,杨国峰激动坏了,决定把这件事做大做好,为此十分重视,还特意开会说明。
他手里拿着一根刚挖回来的冬笋,用喇叭喊道:“像这样个头,正是口感好的时候,不至于太老,也不至于太小,没有破损,这就是合格的冬笋。”
“人家网友离咱们十万八千里远,对咱们来说就是陌生人,一个陌生人出钱买咱们的东西,那事什么精神?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!你说,你们钱挣了,能对不起人家的信任吗?”
“那不能,肯定得给人家好的呀!”
村里人笑着附和,他们有时候也会自己挖冬笋带到镇上卖,价格不高,也没见谁故意卖不好的笋,那多黑心啊。
都是一个地方的,被人戳脊梁骨。
杨国峰费尽口舌,开会讲了一个多小时,总算把其中利害给讲清楚了。
从明天开始,腿脚好的年轻力壮些的,进山找野木耳,腿脚不好的经验老道的,去挖冬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