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做饭,自己去厅里坐着休息。今天忙了一天,感觉自己的老骨头都要散架了。晚上吃了饭,刘婆子又熬了药给细细,叮嘱她记得喝,就回去休息了。细细收拾完吃了药,也没敢再像...

她做饭,自己去厅里坐着休息。今天忙了一天,感觉自己的老骨头都要散架了。
晚上吃了饭,刘婆子又熬了药给细细,叮嘱她记得喝,就回去休息了。
细细收拾完吃了药,也没敢再像前一天一样坐在窗边看照片了。也是早早的就睡下,想着第二天早点起将豆腐做好,就坐在买卖的位置上等那个洋人路过。
第二日豆腐坊准时开门,洋人没等到,倒是等到了自己来这的第一个好友,翠翠。翠翠时巷尾布店的老板娘,未婚。
翠翠以前也没有过什么不婚的想法,到了适婚年龄,家里也有很多人来相看,不乏年少有为的青年,可是没有一个是自己喜欢的,每一个都没有让人有想嫁的想法。翠翠始终没有点头,父母很是不解,问她是不是有自己喜欢的人了。如果有对方不错他们也是会同意让她嫁过去的。翠翠就实话告诉了父母,原本想着再看看总能有想嫁的。翠翠的心理却渐渐发生了变化,她不想再嫁人了,嫁了人自己的一辈子就被禁锢了,按着世人为女人所铺的道路既定的走下去,成婚,生孩子,带孩子,然后年迈,带孙子。自己可以是妻子,母亲,祖母,儿女,成年后的自己可以是任何角色,却永远不能再做自己了。所以她要改变,她要不婚。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后,理所当然的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,哪有女人不结婚生孩子的。这绝对不可以。但她不愿意,他们也没办法强压着她结婚,母亲就时常苦口婆心的劝翠翠,让她挑个还不错的男人结婚生子,每个女人都是要走这条路的。渐渐的邻里也有了风言风语,说翠翠一把年纪不结婚,是脑子有问题,还有说翠翠父母故意留着翠翠要给富人家做妾,等等之类的话数不胜数。一开始还只是背地里讲讲,后面越来越猖狂,甚至是跑到了翠翠父母面前来讲,说他们有问题。他们每每就愣愣的看着他们讲,也不反驳。事后也会很生气这些人真是八婆,自家翠翠又没吃他们家大米,关他们什么事。心里是这么想,可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做,还是一心得给翠翠施压,希望她能早日成家。
话说刘家巷豆腐坊有个豆腐西施,和她刘婆子一起卖豆腐。
豆腐西施原不是刘家巷人,少时跟着逃难的人来到镇上,刘家豆腐的刘婆子看她可怜将她带回家给了口饭吃。
豆腐西施看刘婆子心善请求她收留自己,表明自己吃的少很能干活。
刘婆子看着她黄芽菜一般瘦弱,叹了叹气,没有拒绝。
灾荒年月,南边镇上虽说不至于饿死人去逃荒,可也说的上是家家能吃稀的绝不会吃干的,大家都也是在熬着。
对于刘婆子收留小西施,家人很是不认同。
可也都不是坏心人,明知女子在这个时代难活,还狠心将她赶走。
就这样,豆腐西施留在了刘婆子家中。
刘婆子见她瘦瘦小小,且名字难听叫什么二妞,便唤她细细。
好在灾年没有持续多久,年底官府就开仓放粮,让大家很是过了一个好年。
过年时还下了一场大雪,都说瑞雪兆丰年,明年定是一个好年景。
四季亦没有辜负百姓的期盼。第二年的收成非常好,在抵税粮交完,大家依旧粮食满仓。
刘家豆腐坊也重新开业且蒸蒸日上。
细细的家里人都是灾荒中死的死,散的散,她也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家人活着。
故刘婆子依旧收留着她,本是想着认为干女儿。可街坊四邻都说可以给小儿子当个童养媳。
刘家小儿子自小读书,灾年前便考上了秀才。
对于家中那个沉默寡言黑瘦的小姑娘并无任何想法。
对于街坊的玩笑往往是不置一语,一笑而过。
没成想刘婆子却当了真,她是个可怜人。刚嫁过来时刘家还不卖豆腐,她的丈夫也是个读书人,中秀才后,志得意满的打算继续往上考。
屡试不中,便打算回家娶妻生子,寻个私塾去做夫子。
家中得知儿子终于不考试了,决定娶妻生子,很是高兴。
很快就给他安排上了,两人婚前也不曾泪人的女儿,他也忍不住双眼湿润。
细细看着比自己记忆中老了许多的父亲,再也忍不住,一把抱住。父亲陈铭轻拍她的背,柔声安慰她。
原来自从灾年走失后,父母在原来的地方找了她很久。身边的难民一个个的往前走去,只有细细一家留在了原地,他们不敢走,生怕细细回来了找不到他们。不成想,细细当时以为父母已经走了,就一直跟着难民往前追。双方就这么错过了。
细细哭过一阵,才将父亲带到了豆腐坊内。父女双方互相说着这几年的经历。
父亲听女儿讲完这些年的经历,很是庆幸她遇到了这么好的人。这才没有收到太多苦。
正说着,刘婆子从外面回来。她远远看到坊内有个男子,吃了一惊,还以为是有什么急事,赶忙跑过来。细细还没开口,刘婆子看着和细细很是相像的男子便已经猜到了大概。
等细细介绍完就开口留男子在家吃饭,说完就往菜市走去。细细父女都没来得及拦。
细细这时才想起问父亲住哪里,其他亲人现在怎么样。
原来大家都走了后,原地也只剩一些老弱病残在等死。就在父亲决定放弃继续往前走时,赈灾的官府人员赶到救了大家。
而官府对本地情况不是很熟悉,也没有什么趁手的人调用,就看上了细细父亲,让细细父亲协理。父亲虽是个农家汉,少时也曾读过书,做过几年走街串巷的挑货郎。对于官府征用自然是义不容辞。且这也能给家里带来一些口粮。故细细父亲很快就去报到。父亲的识文断字,能言善道给了他们很大帮助,渐渐的灾民有什么不方便之处也会同父亲商量,父亲也就被他们默认是头头,有什么事都是先报给父亲,由父亲去和官府谈。
赈灾结束后,父亲很得赈灾官员的赏识, 在灾情得到缓解,去其他地方时,打算带着父亲一起走。得到贵人赏识,可以出去干一番事业,父亲自然是愿意的,在安顿好家人后,父亲就带着大弟一起跟着大人离开了家乡。
他俩现在和大人